12月3日夜幕降临之际,德保县绵长宽阔的云山大道早已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,一时间街道旁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当晚8点整,大道上鼓乐喧天,四条彩色祥龙在舞龙师的挥舞下,在无尽烟花中来回翻腾,追逐着面前的龙珠。就这样,四条“火龙”随着齐天的锣鼓声不断舞动着,时而腾空跃起,时而盘卧穿梭,吸人眼球,扣人心弦,引得现场观众喝彩不断,为观众们送上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。 '!Sj]+ `#(4K4]1. 据了解,“火龙”在德保县有着悠久的历史,传说它的起源与云山鉴水有关,德保县城所在地中心有龙山环绕,城东有芳山神龙庙,山脚下有鉴水龙潭,云山独秀峰屹立于县城中心,云山山脉(也叫火龙山)盘旋缠绕城区,犹如一条巨龙东望日出,四周群山匍匐。 W!Xgse3 [attachment=552031]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。(黎玉聪 摄) uj]GBo= 德保舞龙是以火龙巡游为载体、以燃放烟火为主题的一项民俗活动,德保民间称之为“烧火龙”“舞火龙”,其“火龙”造型传承南龙,南龙龙身厚重,风格主攻气势二字,气势浩大,不但具有雄壮威猛的气势风格,又有鲜明的本地民族造型特色,其龙头龙口大张,怒目而视,须髯飞扬,龙腭饰以三彩,肩披五彩斗篷,形象生动丰满,不是真龙胜似真龙。 |fJ,+)_( [attachment=552025] 活动现场。(莫超驿 摄) :4Y|%7[
本次活动由舞龙、锣鼓、火花等部分组成,集武术、舞蹈、编织、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体,既有精巧纤丽的特色,也具古朴刚劲的风格。烧火龙的“火龙”,是用纸扎成的,长15~20米,分为五节,四周扎满五颜六色的鞭炮。起舞前,先燃响鞭炮,以引龙出海,然后一队赤膊袒胸、举着火棍的舞火龙者,随着快速的锣鼓声在场上快跑,反复三次,名叫“请龙”。 Tru`1/ 7I [attachment=552028] 火龙戏珠。(黄少将 摄) [attachment=552026] 龙喷祥火。(黄少将 摄) ktS0 表演时,三四十名青壮年舞龙师上身赤膊,身描彩绘,手擎四条彩龙,在莹莹火光中翻腾飞舞,随着鼓乐伴奏,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张嘴、吐珠、躬身、摇尾、喷火等动作,漫天的礼炮声、满场的喝彩声此起彼伏,一派气势磅礴的景象,充分展示龙的精,气,神,韵。 %v|,-B7Yx [attachment=552027] 祥龙归海。(龚家磊 摄) [attachment=552030] 游龙献瑞。(黄德康 摄) G?"1
z; 只见巨大的龙身就在烟火和爆响的包围之中,上下翻飞,左右腾舞,煞是好看。此时,预先准备在场上的烟花架,朝天射出串串烟花,五彩缤纷,摧级夺目,从而把舞火龙推向高潮。整个活动持续三十多分钟,待烟火熄灭,火龙也被烧尽了,而舞火龙者的胳膊上、胸脯上灼起一个个血泡,以血泡最多者为“吉利”。 $:xUXEi{ [attachment=552029] 祥龙欢舞。(龚家磊 摄) Jz-f1mhQV 火龙表演活动自2010年首届广西德保红枫文化旅游节隆重亮相山城后,德保县并于2021年12月获得广西特色艺术之乡(舞龙)荣誉称号。近年来,德保县更加注重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,努力打造德保火龙这一民族特色品牌,舞龙队伍不断壮大,动作样式和火龙造型日新月异,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民众从各地前来观看,以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弘扬德保人民团结奋进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 QHQj6] SKS[Lf g=%W"v "TxXrt%>A '2
)d9_ w 来源:德保云 *i\7dJ Dj
|